4月至6月是華南地區一年中第一個多雨的時段,也稱“前汛期”,其中5月下旬和6月中旬是華南前汛期的鼎盛時期。前汛期期間強對流天氣頻發,常伴有暴雨、雷雨大風、強雷電、冰雹、龍卷風、短時強降水等天氣,給水產養殖業帶來諸多挑戰。大雨、暴雨天氣對水產養殖的影響1、溶氧下降 大雨、暴雨來臨前常伴隨著高溫、悶熱天氣,極易造成養殖水體溶氧下降。而長時間陰天或降雨天氣,一是光照條件不足,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受限,產氧低;二是,持續降雨導致表層水溫低而底層水溫高,池水溫度分層,上層溶解氧難以輸送到底層,導致池水底部溶氧下降(進而導致池底環境惡化)。 各種魚、蝦類所需溶解氧范圍(mg/L)2、溶解氧下降變渾 長時間的大風暴雨天氣,雨水不斷沖刷池塘周圍,攜帶大量泥沙流入池塘使水體渾濁,其中土塘變渾最明顯。若池塘周邊有農田,土壤中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等也會隨雨水一起進入池塘,帶來其他污染。3、轉藻倒藻 水溫突變、光照減弱、溶氧差的池塘環境易出現轉藻倒藻現象。主要表現在藻相更替迅速,往往幾個小時之間藻相就完全不同,原先占據優勢種群的有益藻類在水質突變的情況下突然大量死亡,使得生存要求不高的劣勢藻類(如藍藻、裸藻等)迅速繁殖。4、應激反應 池塘環境突變,不僅會導致菌相、藻相和浮游動物結構急劇變化,破壞池塘微生態平衡,還會刺激養殖動物,出現應激反應。尤其是底棲水生動物,還會因為缺氧、中毒而死亡。5、疾病暴發 多毛類、橈足類、甲殼類等水生動物是病原菌的攜帶者,在連綿陰雨的條件下,病原菌易大量繁殖。而養殖動物的應激反應會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,此時正是有害病菌感染的最佳時機。養殖動物疾病暴發將直接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。 養殖朋友在遇到大風大雨暴雨等天氣時莫驚慌失措,及時檢測水質底質數據只要搞清楚問題發生的原因,便可迎刃而解,用活手中的產品或許可解燃眉之急。湖北熙權科技有限公司針對前汛期不同階段整理了應對方案,供大家參考:1、大雨、暴雨來臨前解決應激反應和中毒問題 開啟水質在線監測設備,實時檢測水中溶解氧含量,保證溶解氧不低于4~5mg/L。在水質在線檢測手機APP上設置溶解氧的上限、下限值,當溶氧低于4~5mg/L時,系統自動開啟增氧設備,降解池底和水體有毒物質,解除養殖動物應激反應和浮游。若持續性低氣壓天氣,可同時潑灑乳酸菌,提高養殖動物機體免疫力,為應對大雨、暴雨天氣做好準備。 附圖: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界面 附圖:水質在線監測手機APP端效果圖 附圖:納米微孔增氧效果圖 2、大雨、暴雨期間 該少投或不投飼料,以此來降低池塘有機物耗氧量,減少養殖動物活動量,從而減少池塘生物的總耗氧量。 3、大雨、暴雨過后(1)處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問題 雨后溶氧不足,可全池干撒增氧劑,陰雨天,氣壓低,悶熱的天氣,每畝用增氧劑200-300g,缺氧嚴重時刻加倍使用。可改良水質底質,每周使用一次,可以明顯提高食欲。增氧劑可適用于環節水產動物缺氧引起的浮頭和泛唐,并起到改良水質和底質的作用。(2)處理農藥、重金屬殘留問題 若存在農殘問題,可使用“強底凈”和“水平安”來徹底氧化分解水體中農藥、重金屬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。(3)處理水渾、倒藻問題 雨后常有水渾現象,若連續下雨還會出現“倒藻”問題,建議先使用“水平安”或“解毒靈”來降解吸附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和藻毒素;再用“強底凈”徹底氧化分解底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質;最后使用微生物制劑“活水素”激活微生態,使菌相和藻相平衡;適量搭配“增氧劑”增加水中溶解氧。想要了解產品詳情,請聯系湖北熙權科技有限公司:掃描關注等你來撩熱愛生活的人終將被生活熱愛